今天分享的是:2025年中国集团型企业成本管理调查问卷分析报告低息配资股票
报告共计:56页
中国集团型企业成本管理现状:规模与行业分化明显,数字化与协同成突破关键
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、企业运营复杂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,成本管理已成为集团型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。近日,IMA管理会计师协会发布的《中国集团型企业成本管理调查问卷分析报告》,通过对320家集团型企业的调研,揭示了当前中国企业在成本管理领域的现状、痛点与优化方向。该调研覆盖制造、零售、高科技、金融、房地产等多个行业,为理解企业成本管理实践提供了全面视角。
规模与行业:成本管理成熟度的两大分化维度
调研显示,企业规模与成本管理成熟度呈现显著正相关。营收规模超10亿元、员工数量达2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,在成本管理战略制定、组织架构搭建及数字化应用等方面均表现更优。这类企业往往建立了与战略紧密挂钩的成本管理体系,通过专门的成本管理组织覆盖全业务链条,并配套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。与之相对,营收低于5000万元的中小企业,在成本意识培养、跨部门协同等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,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。
行业差异同样显著。制造业、零售业和高科技行业在成本管理上表现突出,尤其注重员工成本意识的培养和全流程成本控制。以制造业为例,其在成本管理组织设立、覆盖范围及部门协同上得分领先,形成了从预测到分析的闭环管理体系,这与行业对生产效率和资源优化的高要求直接相关。而金融、房地产行业则相对滞后,由于业务模式更注重战略规划和资金运作,对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关注度较低,成本意识培养评分明显低于制造业等行业。
展开剩余79%核心痛点:跨部门壁垒成最大阻碍
调研中,78.4%的企业将“跨部门协调合作困难”列为成本管理的最大挑战,远超其他因素。部门间责任不清、信息壁垒严重,导致成本管理措施难以落地。例如,财务部门制定的成本控制方案,常因业务部门不理解、不配合而流于形式;生产、采购、销售等环节的成本数据分散,难以形成统一分析口径。
此外,58.1%的企业提到“业务人员对成本关注不足”,反映出业财融合的深度不足。成本管理并非单纯的财务工作,业务环节的浪费、低效往往是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源,但多数业务人员仍缺乏主动控本意识。同时,部分企业存在财务人员能力不足、信息系统支持不够等问题,进一步制约了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。
工具与流程:应用不均衡,精细度待提升
在成本管理工具应用上,企业呈现“两极分化”特征。标准成本法、变动成本法因操作相对简单、适配性强,应用成熟度较高,成为多数企业的首选;而目标成本法、作业成本法由于对数据颗粒度和管理精细化要求高,落地难度大,应用效果不佳。值得注意的是,价值链成本管理表现优异,说明企业已普遍意识到成本控制需覆盖研发、采购、生产、销售等全链条,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“重生产、轻研发”“重结果、轻过程”的倾向。
流程层面,成本核算的规范性和分析结果应用已达到较高水平,多数企业通过ERP系统实现了成本数据的高效核算。但短板同样明显:成本核算精细度不足,难以支撑产品、项目级的精细化管理;成本分析的组织范围较窄,未能延伸至车间、班组等基层单元,导致分析结论难以转化为具体改进措施。
数字化转型:核算领先,预测与决策待突破
数字化是成本管理升级的重要引擎,但当前企业的数字化应用呈现“偏科”状态。成本核算环节的数字化成熟度最高,3.82分的评分(5分制)显示ERP等工具已广泛用于成本结果的快速核算;而成本预测、预算编制环节的数字化得分仅为3.66和3.63,成为明显短板。这意味着企业虽能高效处理已发生的成本数据,却难以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对未来成本趋势的精准预判。
值得关注的是,成本决策与成本分析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方向。越来越多的企业尝试通过BI工具、决策模型等,将成本数据转化为业务洞察,辅助定价、产能调整等关键决策。但调研也发现,部分企业因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数据不通、数据质量不高,制约了数字化工具的效能发挥。
提升路径:从文化到人才的全维度优化
面对挑战,企业需从多维度发力突破成本管理瓶颈。在文化层面,中小企业需强化管理层对成本管理的重视,通过培训、激励等方式培养全员成本意识;在组织层面,需打破部门壁垒,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,明确各环节的成本责任;在流程层面,应深化精细化管理,提升成本核算颗粒度,扩大分析范围至全业务单元。
数字化转型需聚焦薄弱环节,重点提升成本预测、预算编制的智能化水平,推动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数据打通,为精准决策提供支撑。人才培养同样关键,75.9%的企业认为“通过培训提升财务人员能力”是首要方式,而“选拔业务人员参与成本管理”也成为重要路径,这有助于实现业财深度融合,让成本控制措施真正嵌入业务流程。
总体而言,中国集团型企业的成本管理正从“粗放式”向“精细化”转型,规模与行业的差异、协同与数字化的短板,既是挑战也是升级的突破口。通过系统性优化,企业有望构建更具韧性的成本管控体系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筑牢优势。
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
报告共计: 56页
中小未来圈,你需要的资料低息配资股票,我这里都有!
发布于:广东省沪深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